一、立足于国家的宏观层面ede中国行业咨询网_行业报告_行业分析_市场调研_第三方市场数据提供商
1.改善金融环境,创造投资环境
首先,国家应基于整个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,适当放松对各融资渠道的限制条件,扩大参与商业地产融资机构的范围和种类,进行试点化、小规模化的定点实践,然后将成功结果进行推广,同时,更多地利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,尽量少用行政手段直接进行调节。其次,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,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监管,健全推行、发行机制,适当降低上市门槛,让有实力的开发商走出去融资。最后,应大力促进银行业改革,目前我国众多银行为国有体制,许多老大难问题亟需改革,比如银行抵押贷款的审批、监管形式等,同时合理引入新的业务,如开展商业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服务,使房地产企业能够积极进入资本市场,发挥商业地产特性。
2.行业洗牌,从产业链入手
政府应着力打造产业链的融合,帮助开发商合理地做加法,而不是被迫地做减法,让开发商围绕核心产业进行扩张深入,减小成本和不可预计风险,最终促进项目健康发展。
国内主流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,之前许多开发商是围绕产业做减法,缩短产业半径,比如住宅行业的万科,商业行业的SOHO中国;现在,政府应引导开发商向万达、中粮、华润学习,加长产业半径做加法。受限于不成熟的商业、金融环境,万达等开发商想要铺设全产业链,也是困难重重,比如金融行业的贯通,又比如如何将产业之间进行无缝协调,这些光靠开发商是做不到的,需要政府的协调,而这既要顾及到华润、中粮等大型央企,为他们构建金融平台,打通产业链融合,也要惠及到像万达这样的民企,鼓励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及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某些领域,避免行业垄断的出现。
二、立足于企业的微观层面
1.控制成本,估计风险
在开发商层面,要从资金链几个部分着手,控制运营成本、资金成本、时间成本,并做好风险预警体系。资金投入链一般处于项目前期开发建设阶段,从这段时间的投资情况来看,是整个项目周期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,包括土地款的支付,前期工程费的支付,规费、税费的支付,等等,而且这些费用基本都是无法拖欠的,也没有前期款项可以冲抵这些支出,因此项目前期要尽可能地利用资金成本,并做出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表,何时需要支付土地款、何时需要缴纳某项规费,必须确定一个较明确的时间点,然后再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去融得相应的资金,并对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作出准备。
在资金运营链和回收链中,要着重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,充分利用资金,将使用效率发挥到最高。资金的循环使用可以体现在土地拆迁款支付完毕后,土地可以迅速抵押融得资金进行再建设,上一期建设完毕后可以抵押项目进行再开发,同时待到项目成熟,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后,进行打包和资金证券化。此外,要根据资金使用计划表和实际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即时更改,动态化地控制建设过程中的成本。
2.多元化融资
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,除去现有的银行信贷以外,要努力进行内修,提高企业自身实力,进行上市融资,或者开始外修,与国内外基金、财团合作,合法的尝试REITs和CMBS这些融资渠道。